【编者按】疫情是2020年将成为医药行业分水岭这一判断成立的一个现实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究竟是往更好的方向走去,还是翻过山去就是下坡路,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医药企业掌舵者对于当前形势的深度研判,以及区分清楚:哪些事情必须要做,哪些事情最好别做。
本文来源于E药经理人。
“最终总结一下,2020年,肯定是我们医药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在由E药经理人特别推出的“2020年中国医药产业新年展望会·疫情线上公益版”的在线直播中,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药物政策专业委员会委员干荣富如此说道。
这并不是干荣富第一次发表类似的观点,但在疫情仍在肆虐的当下,这条判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最新的疫情信息表明,截至2020年2月19日12时,中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认病例数达74280例。而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2020年我国GDP涨幅大概率在6%以下。相应的,不管是消费、投资还是进出口,以往促进经济增速的“三驾马车”今年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波及。一些行业面临着显著的负面冲击,例如影视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及零售业等。但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则迎来了机遇利好,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历来被认为具备“抗周期性”的医药产业。
从短期来看,作为与疫情防控最相关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无疑受到了众多关注,正面负面影响并存。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预防与治疗冠状病毒相关物资临床需求增加、分级诊疗迅速落地、线上药房与医药电商都渐受青睐,商业健康险也受疫情影响实现了业绩的短期快速提升。但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慢性病用药院内市场受限,创新药、新纳入医保用药受到学术推广活动限制等等,都是必须面临的现实状况。
这也是2020年将成为医药行业分水岭这一判断成立的一个现实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究竟是往更好的方向走去,还是翻过山去就是下坡路,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医药企业掌舵者对于当前形势的深度研判,以及区分清楚:哪些事情必须要做,哪些事情最好别做。
这三件事情必须做
在普华永道中国医药与医疗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徐佳看来,基于当前中国医改背景之下对于疫情的观察,中国的医药行业未来将会有三大趋势:创新全球化、生产集中化、营销数字化。
相应的,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还是打造国际化的创新能力。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新冠疫情之中,从病毒基因的快速破译,到批量的检验试剂研发,再到一系列药品临床试验快速上马,再到药品注册的特殊通道,中国医药企业以及中国药品监管部门都体现出了较17年前那场SARS而言巨大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也充分显现的一点是,强大的研发创新实力在紧急情况到来之际,确实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因此徐佳也在线上直播中表示,需要搭建立足中国优势、面向全球的创新平台。针对中国市场特性规划定制化产品研发,搭建开放式平台,充分整合本土全球创新的优势资源。在中国CRO、CMO/CDMO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重新部署全球产业链布局。借助创新政策优势将中国作为全球研发中心之一。
而第二件需要做的事情,则是打造集中化的生产能力。
“在疫情刚刚爆发的几天,我就接到了我们印度合伙人的电话。他说印度现在很多的制剂企业非常焦虑,很关心中国的疫情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印度百分之六七十的活性药物成分、原料药都是从中国进口。”徐佳提及,彼时市场上已经有人开始去囤货,平均价格一下就上升了30%。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与出口国家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原料药(含医药中间体)出口量已达93万吨,自2015年至2018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8.3%。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不断增加的病例数和疫情防控等必要措施的出现,原料药短缺的情形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近期备受关注的抗病毒药阿比多尔,此前也有企业向E药经理人表示曾因原料问题而停止投料,另一家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企业也对E药经理人表示,因核心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
此外,在疫情扩散趋势下,停工停产、运输受阻、物流管制与人员交通限制也对药企的经营带来明显影响。对于一些行业内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短期内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和倒闭的风险。
徐佳指出,药企需要在疫情中修炼内功,提高经营效率,抓住结构性机遇。一是完善生产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控制生产成本。二是设定合理的安全库存,以应对突发事件性打击。三是通过更合理的供应商选择与布局,提高生产供应敏捷性。
而第三件需要做的事情,则是打造数字化的营销能力。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存在扩散趋势,为避免人流密集增加感染风险,不少医院宣布部分科室门诊和检查项目停诊,同时调整就诊的时间。国家卫健委则两次发文,要求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医疗行业数字化应用进程被大大加速,在诊疗咨询、找药送药、患者公众教育、患者信息管理上做了很多的服务。
丁香医生、好大夫、微医、春雨医生等10余个互联网医疗平台联动全国医生发起“在线问诊”,缓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分诊压力。动脉网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对此,徐佳认为,此次疫情会大大推动中国医药医疗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探索与实践,促使制药与医疗器械公司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战略目标。具体来讲,需要为自己的产品提供独特的、有差异化的竞争力;优化关键利益方的体验(包括患者和医生等);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促进企业内部战略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徐佳同时强调,转型之路并不轻松,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实施还需引导企业构建新的核心能力。
不要忽略政策!“国采”已经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疫情仍然是社会各界每日都必会关心的一个重点事件,但对于医药人来说,万万不能只将视线集中在疫情上,而忽视了行业的变化。尤其是,千万不要忽略了仍然在医药产业中发挥巨大影响作用的各种政策。
2020年2月6日,国家医保局在官方网站中发布《2020年医疗保障工作要点》,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做好第二批药品集中采购带量采购工作,4月份让老百姓用上降价后的药品。建立常态化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加强组织支撑和平台专业化支撑,推动新的采购模式、营销模式、行业生态成为主导性力量。组织联盟地区开展高值耗材采购试点。鼓励、规范各地对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和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竞争较为充分的高值医用耗材开展大量采购。
“从《要点》中提到的落地时间节点和要求建立常态化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机制看,二批国家带量采购的落地时间基本不会有很大变化。” 线上直播中,干荣富解释道。
很自然,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此前已经设定的政策目标,并未因为疫情的出现而出现动摇的迹象。而体现在地方的具体行动上,这一信号更为明显。2020年2月14日,海南省发布《海南省全面落实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海南也自此成为2020年1月17日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竞标工作完成后,首个发文落实第二批国采的省份,这意味着省级层面的第二批国采结果也已经开始落地,“新冠“疫情并未使得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执行发生停滞。
干荣富在线上专题报告中分析到,国家第二批带量采购的计划有可能要根据疫情的具体影响及实际情况而作微调,但随着全国带量采购的层叠推进,仿制药稳态降价机制已经形成,首次集采造成的恐慌情绪已逐步淡化,中短期我国仿制药市场将在政策的引导下重整,长期将处于另一个均衡发展状态。
而带量采购政策也绝非是个案,更多的医药政策将在2020年落地实施并对产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干荣富在直播演讲中指出,“三医联动”模式下的顶层设计已经部署完毕,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五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已经形成。在这个政策框架下,DRGS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集采改革、一致性评价、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一系列的关键政策的时间表不会因为新冠“疫情而有推迟,任何一个医药人都需要关注这些大的医药政策,并对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做好准备。
“新冠”后务必别走SARS老路!
“新冠”疫情将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点毋庸置疑,而医药产业在其中首当其冲。干荣富在直播演讲中说道,全国在疫情影响之下,每个省份的防疫工作都十分严格。相关生产厂家不得不想方设法保持足够数量的健康员工来完成生产任务,或削减日常作业的员工数量,疫情对于这些省份的生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影响,加上原辅材料供应的影响,医药工业产能有待于下半年上升。
尽管如此判断“新冠”疫情对医药企业生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干荣富判断“新冠”疫情后的医药行业不会重蹈SARS后的覆辙,有创新的基因在“疫情”冲击之下得到了巩固。
“2020年医药行业的走势不会完全复制2003 年 SARS 期间前高后低的走势。过去 17 年时间,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医药行业的科技属性已经大大增强。时下药物创新、精准医疗、价值医疗成为热点。”干荣富在线上直播演讲中说道。
在此背景之下,干荣富提醒每个医药行业的参与者看清五点行业趋势,并把握住这些趋势:
第一,疫情结束后,随着医药改革的深化,虽然刚性因素决定医药这个朝阳行业将持续受益,但必须意识到当疫情回暖后有些直接受影响的领域会出现明显的回落,比如,口罩、防护衣、防护镜、甚至诊断试剂盒。所以对这些企业短期看疫情的发展,长期看能否薄利多销与营销创新。
第二,对于新冠状病毒的治疗国家要求中西医结合,所以近期有关抗病毒、抗感染的化药及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医疗器械、防护用耗材、试剂盒等会呈现爆发性增长。
第三,受“新冠”疫情及国家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的影响,创新药物的研发与投入会加大。在研药品开拓抗新冠病毒的适应症,以寻求加快批准上市机会;已上市药品寻找临床新适应症,以求获得新的市场契机。
第四,全国在疫情影响之下,每个省份的防疫工作都十分严格。相关生产厂家不得不想方设法保持足够数量的健康员工来完成生产任务,或削减日常作业的员工数量,疫情对于这些省份的生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影响,加上原辅材料供应的影响,医药工业产能有待于下半年上升。
第五,在疫情期间国家政策规定一些慢病用药可以开具三个月的量,可以相信一些生产慢病用药的企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根据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要求各试点城市DRG系统2020年模拟运行,2021年启动实际付费。届时会导致医院用药因此而出现新的变化。
在5点趋势之外,干荣富也对医药流通行业及互联网医药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讲到,国家带量采购政策下医药流通行业虽然整体承压,但行业政策进一步推动小型药企被收购兼并或逐步退出,龙头医药企业份额长期提升,这能够促进龙头医药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创新、上下游延伸上。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医院成为高风险区域,患者的购药和取药转移至线上,这给“互联网+医药“的创新业态提供了机会。干荣富分析认为,”互联网+医疗医药“的模式引入,未来将有可能颠覆行业发展,但他同时提醒这一创新业态面临着潜在合规风险。
“‘互联网+医疗’在这次新冠疫情起到了明显作用,但‘互联网+线上处方’还没有放开政策口子,‘网定店取’还是主要的方式,后续能否真正合法化,还需要国家卫健委或者其他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正面清单。”干荣富说道。
评论